2.09.2008

"Chaos" de la saveur

200710121D0987 200710121D0-49

"Chaos" de la saveur / 味道的紊亂

當你接到一份全部都是198X年的酒單,心情自是十分期待......
一瓶香檳、一瓶布根地白酒、一瓶布根地紅酒、兩瓶波爾多紅酒。
如此難得同時一次品嚐到這些"成熟"的酒...
不過問題還是來臨了...
壞就壞在"一次",也就是"同時"
喝到第二瓶白酒時一切都很美好,酒質有強有弱,不可否認已經二十多年的酒現在正是她們最美麗的時刻,接著不同年份的白酒相繼被拱了兩瓶出來,當然也是有頭有臉的酒莊,這段小驚喜坦白說實在過癮,後來竟然出現另外兩瓶更老年份的紅酒,到此刻,主餐已經剩下一半,而原本是主角的兩瓶波爾多紅酒才剛上來。

這時我已經感到紊亂,尤其在酒的味道上。其實單喝每一款都絕對精彩(如果價格不要那樣高),可是像這樣的餐酒會,其實根本就是大廝殺,酒質的好壞固然是比較出來的,可是有沒有需要一次來個這麼悲壯慘烈。就像是交響樂團裡每種樂器的第一位都是該樂器的首席,每個單獨出來獨奏都可以悠揚懾人,可是當大家一起彈奏時,只剩"磅礡"兩字,而喝好的老酒,想得到的應該不是這兩個字。

除此之外,台灣一般餐廳菜餚的味道也如是,從開胃菜就開始爭奇鬥艷,前菜口味渾重,湯裡不忘勾個芡,那麼主菜得吃些什麼才能激的起味蕾的注意?台灣好像似乎沒這種問題?!因為反正多多少少會摻味精或是雞粉,那種鮮甜完了後會有點刮舌頭的感覺台灣人挺愛,所以路邊街坊最多的店面一定是賣飲料珍珠奶茶之類,一年不分四季(因為用完餐總覺得有點渴,或是喝完湯還是想來杯冰開水)。或許有些店家標榜不加味精,廚房裡也找不到,可是對不起,當你夾了一顆沒有加味精的高麗菜餃子沾著店家提供的工業化大量生產"調味醬"時,已經一口滿是味精。家裡常用來取代味精的雞湯或是高湯塊也好不到哪去,仔細看一下成分,或許能了解其實只是晚個幾年回老家報到。

味道的紊亂其實來自...消失的合諧性以及味道變相的極致。也許是歷史因素殖民地的自悲心理反餽,又或許是政治社會影響的不安定心理情愫,還是表面上邁入已開發國家中可是骨子裡仍然是開發中國家心態的焦慮空虛,使得台灣人在食物的味道上喜歡求新求變,這並無不妥,只是一昧的求新求變,最後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食物本質卻也都被遺忘而失去了,我們似乎已經忘了肉味到底是如何?不是只靠著黑胡椒醬或是磨菇蕃茄醬才覺得好吃,湯也不是勾了芡加了奶粉才開始香濃好喝。而發展味道的極致最後只換來味蕾的麻木,所以蝦子不夠脆的會被質疑是否不新鮮(只好多加點硼砂),肉類不夠軟嫩的會被嫌棄不夠高級(這時得加點嫩精),接著各種食物添加劑便順理成章的合法化了,久而久之,沒加的菜餚反而被懷疑其"正常化",這時好不好吃有都已經是"非戰之罪"哩。

所以,你的下一餐,會不會仍是一個混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