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006

Le goût de Taiwan




臺灣的滋味

什麼是臺灣的滋味?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中級班其中有一堂的課程叫做"國際自助餐"(Le Buffet Internationnal),
這一天老師不示範,只看或從旁協助,從一開始的材料和事前準備工作到最後的烹調、擺飾上菜都是由是各國的學生們一手包辦獨立完成。
所以每個國家的學生都會拿出代表各國風味的特色料理,日本同學數量頗多,生魚片握壽司絕對不缺席;韓國同學近幾年數量暴增,八卦拼盤、韓國米粉、道地泡菜、傳統甜點一樣不少,外加傳同服飾小型人偶,硬是滿滿擺足兩大桌;祕魯同學兩位,搞了一鍋像肉醬和馬鈴薯厚片的東西(不難想像為什麼馬丘比丘會衰亡...XD);印尼同學雖然只有一人,但略通中文的她還是端出一大盤雞肉沙拉和炸蝦餅,自製沙嗲醬頗受好評;土耳其同學也是一人,本想位居歐、亞、非三洲的地理樞紐位置,做出來的菜餚應該有點文化融合的特色,可是一肉一菜的樣子看起來有點融合過了頭(不提也罷);以色列同學一人,擺出以色列三角甜餅和麵包,還有紅色的湯(猶太人果然難以捉摸);澳洲也一人代表,因為巴黎沒有賣袋鼠肉,只能用一隻絨毛布偶代替,外加一大盤干貝綜合蔬菜沙拉了事;美國同學有七八個,巨人漢堡和大份量的海鮮烤螃蟹螯,當然,少不了可口可樂在一旁;越南同學端出的是西米露,道地美味(原來比台灣口味還要甜一點);德國同學也一人,想說至少也有個德國酸菜豬腳之類可吃,卻忘記這位德國妹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豬腳當場變成素食甜點(德國妹學的是甜點)。

法國同學來自馬賽,準備時間看他晃來晃去到處打食,看來之前煽動他做"馬賽魚湯"的計謀失敗,最後上場的只有"尼斯沙拉";對岸同胞這次有兩人,但都來自不算大的城市,所以當然沒有北京烤鴨或是廣東炒飯,最後成品是個像是碾碎糯米團內餡紅豆沙的甜點,吾等暫稱"四不像";輪到咱們台灣人哩,這屆算是大陣仗甜點加料理總共有六個,菜餚類推出的是"金玉滿堂旺旺來"(鳳梨蝦球)、"白玉翠絲"(油淋蔥絲白雞)和"紅蟹仔之橫行霸道"(紅蟳米糕),甜點當然不能缺席,端出的是"冰清玉潔"(冰糖葫蘆)及"甜在心"(鳳梨酥)。

可是,這些真的是真正的"臺灣"口味嗎?...前陣子網路票選"臺灣意象"第一名的是"布袋戲",其後分別是玉山、台灣美食、台北101、櫻花鉤吻鮭,"台灣美食"雖然象徵性的站上第三位,但是大家不覺得這"台灣美食"似乎有點模糊。可殘忍的,"模糊"正是屬於台灣特色之一。君不見只要是處在多元文化混合的地方都少能擁有鮮明的特色,尤其在食物這項,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紐約真正有特色的美食是什麼?漢堡還是熱狗?身跨歐亞非三洲的土耳其代表食物又是什麼?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的特色菜又是什麼?即使有九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美食之都巴黎也無法指出巴黎本身自有的特色招牌菜吧∼所以既然"多元"就是本身的特色,那麼就善加利用這個特色。誰說蚵仔煎只能那樣大塊吃?不能做成章魚丸子一樣大小,以油炒時蔬為床,盛以小凹淺盤,醬汁圍繞;誰說火雞肉飯一定得以碗就口大口大口的吃勒?不能改以大塊火雞肉片在上,墊以雞油炊煮出的白玉池上米形以圓模,旁邊麻油炒山蘇兩葉、鹹蛋苦瓜數塊,上桌前淋以油汁,豈不美味精緻。

畢竟殖民地歷史以及近代史所促成的多元文化融合後,還能找出影像稍微鮮明的布袋戲已屬難得,而百家爭鳴的台灣美食也許繼續模糊下去才是種幸福。不過如果大多數的人還是為了吃"粗飽",是一種為了"生存"而吃的話,恐怕還得再模糊一陣子哩。或許聰明的您也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台灣滋味,是家庭所成;是季風氣候影響;是土地歷史的氛圍抑或整個社會的集體潛意識的不可抗據,但如今,您想帶著它往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