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005

Le manteau de neige sur Paris

parisneige

巴黎的雪衣

二月二十三日清晨,零下二度的低溫
天空飄下了雪,不停
中午出門,雪已經積了約五公分厚
巴黎老居民說很久沒遇過二月底還那麼冷

雪下了一整日,隔一天就累積了十公分
巴黎就像童話故事中絢麗的場景般
披上了一襲雪衣
街上到處有玩起雪仗的頑童
或許無法察覺
這裡是,讓,異鄉人
亦憂亦喜,時愛時恨

Paris

2.22.2005

Michelin地雷-Le W

原來michelin也是有地雷的!
就在2004Michelin上的一顆星(三支叉子),可是菜色就是如下所見,除了前菜看起來還像樣之外,主菜的鴨肉都老了,甜點也像是家庭式,看來那顆星星是給他的餐盤用具(裝潢也還算豪華),至於那三隻叉子...真不知道是用來吃啥的?

那為什麼會踩到這個地雷?
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呀!
學校規定的聚餐,能不去嗎?何況錢都算在學費裡哩!
諸位,這地雷就在香榭大道上...小心點!!!

蝦肉鮭魚凍
Le W-1

乾乾的鴨胸肉佐怪怪的泥佐栗子醬汁
Le W-2

水果酒蛋糕佐冰淇淋和糖漬鳳梨
Le W-3

不要說沒告訴諸位地址
Le W- Hotel Warwick
5 rue Berri 75008 Paris
01.45.61.82.08

2.08.2005

舊文轉貼06-大小通吃男女不拘老少皆宜之賓主盡歡除夕夜餐桌酒

vinpourannee

其實這是一個再嚴肅不過的問題了!
除夕夜全家大團圓,大魚大肉少不了,應景年菜也不會少,眾人齊聚之際,菜色眾多雜亂,有人會喝也有人不會喝酒,要選一瓶適合的除夕夜年菜酒十分地不簡單!既要能搭配濃重口味的眾多菜色,又要價格實惠經濟,才不會傷了心神也扁了荷包,所以太貴的酒(如果喝到一半被拿來拼酒豈不是烏龜吃大麥浪費糧食)和口感細緻的酒(味道會被台灣年菜殺光光)皆不適合!以下便是個人認為非常適合搭配年菜菜色的應景紅酒,台灣也有代理,價格還算合理(應該都在600以內,超過就算啦,改買啤酒吧!)給大家做個參考!
(順序為由左至右)
1.CROZES HERMITAGE 2001, Cave de Tain l'Hermitage (7.5歐元)
非常的順口,現在即可飲用,煙薰、胡椒、果漿的味道十分明顯,單寧適中,建議醒酒三十分鐘。
2.COTES DU RHONE 2000, E. Guigal (7歐元)
果漿味相當濃郁順口,單寧細緻,香料味夾雜著些許木桶香味,建議開瓶三十分鐘後飲用。
3.PARALLELE 45 2000, Paul Jaboulet Aine (8歐元)
十分典型的隆河酒,口味介於前兩者之間,香味、口感、單寧皆相當平衡,建議開瓶三十分鐘後飲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三款都是隆河產區,的確,隆河酒十分適合搭配台菜,因為品種的關係多半能在酒裡發現香料的味道,正好能呼應了台式料理中的蒜頭、薑絲、蔥等香料味,而且給開始想要品嚐紅酒的人也是相當物美價廉的入門酒。年夜飯固然重要,不過酒就是用來品嚐的,如果改不掉台灣人吃飯拼酒的習慣,還是買兩箱海尼根就好吧!

NB:上列的年份是去年寫的,所以今年說不定已經賣光了,其他年份對於這三款酒而言應該沒什麼大問題,畢竟三家酒莊都有一定的水準哩!!

原載於pchome新聞台2004-01-18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04.2005

臺灣甜蜜蜜

apresmidi

初冬,回台灣度小月。
某日行經天母的忠誠路,瞥見m家甜甜圈店門前的人龍長隊,心中不禁納悶起來,台灣人對於美味的追求到底是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為何每次總像某種近乎宗教狂熱似群體行動,像是種慶典或是儀式,可是到頭來卻一點意義也無。所以到最後每一波的浪潮消退後,連影子也瞬間蒸發了。從小籠湯包、葡式蛋塔、巨蛋麵包到甜甜圈(我還遺漏些什麼嗎?),一再的凸顯這種淺根、急功近利、幾乎盲從的社會文化群眾意識,基層的生活井民如此,又如何寄望領導階層呢!?

另一個剛從法國修業歸國的朋友R,想開間餐廳實現自我的理想,其他的朋友熱心的提供意見,七嘴八舌討論的結果重點卻是圍繞在如何快速回本的方法上。至於餐廳風格、菜餚走向或是口味等倒是顯得旁枝末節了,有朋友甚至熱心的想親自提供私家咖哩飯(那麼R君幹嘛大老遠跑去法國修業),那不如早點開家快炒99,後面說不定可以加註說是法國風,還可以搞個噱頭!總之歸納起來,在台灣開餐廳好像就是盡量壓低成本、打廣告、融資開連鎖...還可以將R君所獲得的證書用摟空雕花的木框裱起來掛在餐廳入口的玄關當個口碑的保證。至於菜色如何、道不道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哩!

撇開這件事不談,這期間特地去品嚐了兩家聽說目前在台北算是熱門的法國甜點專賣店,分別是moka和apres midi。去了moka位於當代美術館隔壁的總店,店面寬大,座位多,開放式的廚房顯得窗明几淨的,我們一行四人共點了10種不同的蛋糕,有法國傳統和師傅創作的,基本上製作功夫不錯,不過就口感而言,似乎偏向日式風格,奶油霜、慕思所佔的比例也多了些,這些東西說實在十分討喜,不過吃多了讓人倍感空虛,另外一些該加香草的蛋糕底味道也淡了些!另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遇到的是新進服務人員,我們每點一個蛋糕,就得等這位先生在單子上搜尋了一下,他似乎不太清楚該項蛋糕的填單位置。又最後當糕點端上桌後,內子想替蛋糕們拍個照,相機剛拿出來,就被制止了,理由是什麼並不清楚,但是我想請問一下,如果是將蛋糕外帶後回家拍照,那誰來制止?而進店前我們也到了位於當代美術館內部的營業部晃了一圈,期間正好聽到一位顧客跟櫃台店員的對話如下:「請問一下那個澄黃色的外皮是用南瓜做成的嗎?」「對不起,這是商業機密!」喔喔!對不起,就算去吃Michelin三星的餐廳,侍者都會詳細告訴顧客面前這道菜主要的成份和大致上的做法,難道一個小小的蛋糕裡有太多不可告人的祕密?還是服務人員是刻意被訓練成如此,以簡化和省略太多專業的職前訓練?我不清楚,但我不希望這又是所謂的「島國之民」所擁有的氣度。

第二家是apres midi,在微風廣場後面狹小的單行道上,前不久才獨立自有的店面。中午前去的時候店裡沒有其他顧客,蛋糕櫃裡所擺設出來的樣式不多,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中央廚房並不在這裡,所以當日早上送來的糕點有限,得在等些時候另一批糕點才會到達。沒關係,櫃裡已經有幾種法國原生的傳統甜點,隨意點了五種外帶,回家品嚐後個人覺得味道相當扎實,該加的調味都有加足,口感整體感覺較接近法國藍帶的原貌,但這最後真的是因人而異,畢竟兩家的口味都已經針對國人的甜點口味而調整。沒能在該店內食用,所以也不清楚會不會遇到和前一家相同的問題,不過如果在台灣嘴饞想吃點法國甜點,內人又懶得不想動手的話,我想我會先去apres midi吧!至於其他的甜點專賣店這次沒機會嚐到,希望能保持水準久一點,直到下次回去∼不知道這個期望會不會很苛責?